新闻动态

金融活水精准滴灌: 央行与农业农村部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

一、乡村振兴的金融困局:供需错位与信用桎梏

尽管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完善,但"融资难、融资贵"的顽疾仍如影随形。截至2023年4月末,涉农贷款余额突破53万亿元,但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: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抵押物匮乏、贷款周期与农时错配而陷入"资金饥渴",金融机构则因风险成本高企陷入"惜贷困局"。某大型农商行调研显示,其涉农贷款中仅有12%投向种业振兴、数字乡村等战略领域,超60%资金仍滞留于传统种植养殖业。

更深层的痛点在于农村信用生态的脆弱性。全国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完成率不足70%,农业设施、畜禽活体等"沉睡资产"难以转化为融资担保品。某省农信社测算显示,单笔涉农贷款的平均尽调成本是城市贷款的2.3倍,导致金融机构"不愿贷、不敢贷"。这种供需错位与信用短板,正成为乡村振兴的"阿喀琉斯之踵"。

二、政策破局:《意见》的五大创新路径

2025年7月,央行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》,以"五个精准"重构金融支农体系,开启从"规模扩张"到"质量赋能"的转型。

(一)粮食安全:构建全周期金融保障网

针对种业"卡脖子"问题,创新推出科研育种材料质押融资模式,某生物育种公司通过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获得5000万元贷款,研发周期缩短40%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,推行"整省打包"融资模式,将贷款期限延长至15年,配套建立"建设-运营-维护"一体化资金池。河南某产粮大县通过此模式,单亩农田建设成本下降18%,灌溉效率提升35%。

(二)产业振兴:打造特色金融生态链

创新"一链一策"服务模式,在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,金融机构开发"大棚贷""冷链通"等专属产品,形成从种子研发到电商销售的完整金融链。探索林权、碳排放权等新型抵质押方式,福建武夷山茶农通过茶园经营权质押获得"生态贷",年利率较传统贷款下降2个百分点。2025年三季度,全国"乡村土特产"贷款余额突破1.2万亿元,带动超300万农户增收。

(三)乡村建设:开辟多元融资新渠道

在基础设施领域,推广"投贷联动+产业导入"模式,四川某县通过整体授信支持农村公路建设,同步引入物流企业运营,项目收益率提升8个百分点。绿色金融创新方面,浙江安吉推出"竹林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",单户最高可贷500万元,带动全县竹产业年产值增长15%。

(四)信用筑基:重塑农村金融生态

建立跨部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,整合农业农村、市场监管、税务等12类数据,形成"信用户""信用村"动态评级体系。江苏某县试点显示,信用贷款占比从32%提升至67%,不良率控制在1.2%以内。同时,将涉农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提升至5%,配合财政贴息与风险补偿,形成"敢贷、愿贷、能贷"的良性循环。

(五)数字赋能:打通服务"最后一公里"

依托金融科技示范工程,开发"数字农田贷""智慧牧场贷"等定制产品,内蒙古某牧场通过物联网数据质押获得贷款,牲畜存栏量年增长25%。移动支付终端覆盖率提升至95%,助农取款点叠加电商、政务服务功能,成为乡村数字枢纽。2025年,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交易额突破8万亿元,服务人次超15亿。

三、长效机制:制度创新与生态重构

《意见》通过三大制度创新夯实金融支农根基:

1. 政策协同机制:优化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、再贷款等工具,对粮食主产区金融机构实施0.5个百分点的准备金率优惠。2025年,央行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投放再贷款超5000亿元。

2. 机构改革深化:推动省联社向"服务型平台"转型,村镇银行通过"多县一行"模式实现规模化经营。某省农信社改革后,单笔涉农贷款审批时间从7天缩短至2天。

3. 监测评估体系:建立乡村振兴贷款专项统计制度,将金融服务成效纳入金融机构高管考核。定期发布"金融支农创新案例",形成比学赶超氛围。

四、未来图景:金融与乡村的共生进化

随着《意见》的深入实施,金融支农正呈现三大转型趋势:从"被动输血"转向"主动造血",通过产业链金融培育乡村内生动力;从"单一信贷"转向"综合服务",整合支付、保险、理财等多元需求;从"行政推动"转向"市场驱动",构建商业可持续的支农模式。

在浙江德清莫干山镇,金融机构联合政府打造"乡村金融综合体",提供从创业贷款到财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服务,带动民宿产业年收入突破20亿元。这种"金融+产业+生态"的融合模式,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范式。

站在"十四五"规划的关键节点,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不仅浇灌出乡村产业的繁花似锦,更孕育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。当每一分金融资源都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能,当每一次金融服务都成为共同富裕的纽带,一幅"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生活富裕"的现代版"富春山居图"正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。



下一篇:没有了